《我的胴体影像完整无删减》
中新社上海8月6日电 (范宇斌)“儿童良友——上海近现代玩具与出版物中的美育”展览6日在上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百年前的儿童读物、中国第一代积木与铁皮玩具、童年偶像“黑猫警长”和迪士尼系列玩具等400余件展品首次集中亮相。
本次展览聚焦上海近现代玩具与出版物中的美育实践,以“美育启蒙”“美育生活”“美育时像”三个维度,展现近百年来儿童如何在这些“良友”的陪伴下获得审美启蒙与人格塑造的陶养。
展览现场,一座复刻自1938年在上海南京东路461号开设的儿童玩具商店,吸引观众驻足。店内陈列着色彩鲜艳的木质玩具、铁皮发条玩具,货架上摆放着上海自主设计制造的童玩,玻璃柜台上装满了儿童文具与游戏玩物……
“此次展览从玩具与出版物的视角入手,展现百年来中国儿童的成长印记,承载了近年来日常生活史与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转向。”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赵蕾表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儿童美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本次展览所回望的上海近现代玩具与出版物的美育实践,更具启示意义。
据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王晨介绍,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也是儿童美育实践和玩具工业的摇篮。20世纪初,《儿童世界》《小朋友》等刊物在上海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儿童出版的开端,上海玩具工业也从仿制西洋玩具逐渐走向自主创新。美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儿童美育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对未来儿童出版物和玩具创新的探索和思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表示,今日的美育要既立足文化传承又采撷外来文化,既关注技能传授又陶养情感、塑造人格。展望未来,博物馆、学校和社会各界可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对话三方面合作发力,推动美育资源活化传承。(完)
【编辑:张令旗】
1983年,贾湖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从1983年到1987年,贾湖连续进行了六次发掘,最重要的文物都在这段时间被发现。21世纪以来,为了配合考古系学生实习和遗址公园建设,贾湖遗址又于2001年和2013年开展了迄今最后两次发掘。《我的胴体影像完整无删减》 2002年春天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进行详细研究。这项工程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四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得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大脉络。探源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难以绕开:到底什么是文明?